传统建筑空间与形态|课堂笔记1

传统建筑空间与形态|课堂笔记1

14 min read

零、课后笔记

怎么说还挺有意思的,就是门槛有点高,专有名词提及频率特别高,配图少,老师讲到语言学符号学和传统建筑的联系(?)的时候,我真的脑子都是浆糊。本人符号学PTSD.
但是课后老师推荐的公开课很好,我也记一下:av40296387,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史公开课。体系很清楚,分P可以直接看自己想看的内容,竟然还有样式雷,本盗笔老玩家在线落泪,维吾尔族和西藏地区多民族建筑蛮有意思的!

一、疑问

1.“有无相生”是什么,为什么在传统建筑里面提到它?

有无相生
源出于《道德经》,道家哲学,事物的有中生无,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。有可以转化成无,无也可以转化成有。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,阴阳相生的关系。即事物的有无是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化的。现在存在的具体事物,过去必然曾不存在;现在不存在的事物,也必然是相对其过去曾经存在过而言。“故今有之忽无,非昔无之未有;今无之忽有,非昔有之未无者,异乎时也。”即揭示了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。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学因素的哲学命题,是研究中国哲学史、天文学史及其道教思想史极有价值的著作。

和传统建筑的联系是什么?
文本来自论文:老子“有无”论对中国建筑空间理论的影响。感觉还挺有道理的样子(?)尤其里面拿紫禁城和哥特式教堂作对比?

20 世纪中叶,建筑师们终于找到了什么是建筑以及最好的建筑理论,它就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里。功能与形式之争最终的落脚点也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里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讲到 “三十辐,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”它告诉我们,唯因有车、器、室实有部分的存在,才能给人们便利,所以这个“有”是发挥效益的客观依据。如果没有这个“有”,“无”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。然而车、器、室这三者实有便利,正是它们中间的空虚——“无”的作用。如果没有这种“无”,就会失去它们作为“车、器、室”存在的价值。说明“有”“无”是辩证统一的,这就是“有无相生”,而“无”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。老子的“有无相生”之论正道出了建筑的根本。意大利伟大的建筑师奈尔维说:“所谓建筑,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,以适用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蔽外界的风雨。”

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美国赖特,他极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。常引用《道德经》中‘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’来阐述他的空间概念。建筑学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,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在美国访问赖特。赖特问:“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?”梁答:“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。”赖特挥手说:“回去!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。”接着他背诵了这段话,他把《老子》“有无相生”的这段话誉为“最好的建筑理论”,并作为校训,写在他创办的校园的墙壁上。

今天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,住的是高楼大厦,各式各样的建筑环立四周,可当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,走在繁华的大街上,感受到的不是愉悦和轻松,而是拥挤、浮躁,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,多么的微不足道,心里充满了压抑。这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太多的“空”,失去了太多的“无”。我们只有来到海边,来到空旷的田野,才能长舒一口气,才能进行自我放大,才能卸掉肩上的重担,释放心头的压力,才能感悟到这“空”这“无”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。其实,城市的精华在于空,空即公共的空间,它是城市中最易识别、最易记忆、最具活力的部分,是城市魅力之所在。例如,上海外滩,西安钟鼓楼广场,武汉的江滩。建筑就是对空间的分隔和组合,如果在建筑设计时就把空这些因素考虑进去,那才是真正的理解了老子“有无相生”之论的真谛。 真正的建筑大师们能将老子的“有无相生”之论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,从而创造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建筑,也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。

引中外建筑师们折腰的北京四合院堪称利用“有无论”的典范。登景山而望,这个城市层层叠叠绿海下面,是青砖绿瓦的四合院,它是人工的、自然的,它是古老的、宁静的。它没有空调,但它本身却是最好的天然空调。这种院落是我国普遍采用的格局,它通常分为前后两院,前院横长,是从室外进到主院的过渡空间,院中安排一些次要用房,仆人用房或外客用房等。穿过此院的中门便可到达方阔的主院。主院落内可植花草,这种朴实无华而且自然的院落将住宅与外部隔离开来,走出房屋,便来到正院,仰首是蓝天白云,脚下是绿茵青砖,主人享受到的只是平静,而这种平静又是在一片蓝天白云之下,从而这片天也是主人的。闲暇之时一家人可于院内游乐嬉戏、谈天论地、或琴或奕,其自然、安详、舒适的生活可以想象。它留出的“空”,就像围棋中的“气眼”,又像人的呼吸系统,至关重要。现代的建筑师也常常有感于四合院,从而在设计楼房时,在中间留有天井,四周的楼房做成外廊式,可以使楼房里的人共享蓝天。大型购物商厦多设计为中间空阔,直通屋顶,上作玻璃屋面,环四周而设置购物平台,这样既利于采光,又利于人们适当排解内心那种拥挤,吵闹,烦躁的情绪。

建筑作品中的空,类似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,它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,使人有充分的空间去在脑海里构图自己最理想的画面。作为建筑物本身,如果对空间设计的恰到好处,它就变得像一个精神控制器,会控制你的精神世界。如北京的紫禁城,它里面那些皇室建筑,其层高很大,内部空间的组隔也非常讲究。大殿之前多为广庭,其大小视建筑物性质、重要与否而定。它不是以单一的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,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,平面铺开,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。让人置身其间,不由肃然起敬,敬畏皇权,精神上充满无限向往。产生这种感觉与建筑物的体量、空间的组隔是分不开的。而与之不同的是教堂建筑尤其是哥特式的教堂,它的特点是空间处理时采用了增大层高,而且空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步收缩,具有十分窄而高的空间。外观上高耸入云,指向神秘的上苍,其空间意识便是获取紧张的灵感,悔悟或激情。如单纯从宗教祭祀活动的使用要求来看,即使它的高度降低十倍也不会影响使用要求,但作为一个教堂它所具有的那样一种神圣、神秘的气氛和艺术感染力,那种空灵感将荡然无存。它是要一下子把人仍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,让人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。设计师正是利用了人对空间的感觉,对不同的建筑物采用不同的尺寸,对空间进行不同的组合。

建筑的创空,设计的恰到好处的的当属我国的古典园林。园林的兴起某些士族需要摆脱人间苦恼而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。而当时的老庄哲学鼓励人们清静、无为、返回自然,所以人们在居住的宅第以外,常喜建一片极为自然的富于曲折变化的园林。园林的空间有畅通,有阻隔,变化无常,出人意料,可以引动人更多的想想象与情感。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、虚实的方式,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形成一个自然开阔的整体。“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”这便是借景,其特点就是通过门窗看它景,会使人觉得含蓄深远,景中有景。一个小小的门窗,使人于有限中看到无限,又于无限中归有限,它的意趣不是一往不复,而是回旋往复。

2.道器是什么?

“道”和“器”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。“道”是无形象的,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;“器”是有形象的,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。
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,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。

最早见于《易·系辞上》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
老子提出:“朴(道)散则为器。”认为“道”在“器”先。
宋以后,对道器关系的不同见解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。
程颐、朱熹等认为“道”超越于“器”之上,如朱熹说:“理也者,行而上之道也,生物之本也;气也者,行而下之器也,生物之具也。”(《朱文公文集·答黄道夫》)把“道”和“理”作为维护封建伦理的理论根据。
明清之际王夫之等认为“道”不能离开“器”而存在,提出“无其器则无其道”的命题。
清末有些改良主义者(如郑观应《盛世危言》中的《道器》篇)认为“道”(指伦理纲常)是中国的好,“器”(指西方科学技术)是西洋的好,“道”是本,“器”是末,实质上是试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秩序(“道”)的前提下,学习西洋富国强兵(“器”)以进行某些政治改良的一种主张。

3.馒头顶、宝盒顶、道僧帽、抹灰八字?

生气了,搜了一下这个好难理解如果对整个体系没有了解的话,简而言之就是古代建筑搭建扇面墙的时候,尖签的做法。

什么是扇面墙?
古建筑墙体或因作法不同,或作法近似而位置不同,作法近似而功能不同等等原因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名称。按不同位置可定名墙为山墙、檐墙、槛墙、廊墙、扇面墙等等。
其中扇面墙俗称“苫披墙”,由于位于金柱之间,故称为金内扇面墙。如果说后檐(或前檐)墙是位于檐柱之间的墙体,那么扇面墙可以说是位于前、后檐方向上的金柱之间的墙体。有人由此引申,只把山面檐柱之间的墙叫做山墙,而把山面金柱之间的墙体也叫做扇面墙或“苫披墙”。一般来说在较大型的建筑如宫殿、庙宇中,在其建筑当心间的金柱与金柱间会砌有一段墙体,并且这段墙体与檐墙平行,这样的墙就叫做扇面墙。因为是室内墙,扇面墙可以是砖、石、土砌筑的实墙体,也可以使用隔扇、太师壁等相对通透的室内隔断。

做法是什么?
扇面墙的下碱与山墙或后檐墙的下碱作法相同,下碱厚度最小为1.5份柱径。
其上身里皮往往采用落膛作法,但也可采用其他作法。
外皮多采用整砖或抹灰作法。扇面墙的上端外皮,多用签尖、拔檐作法。尖签的高度约等于外包金尺寸,也可按大于或等于木枋的高度定。尖签的最高处不应超过木枋下棱。尖签的形式有:馒头顶、道僧帽、蓑衣顶、宝盒顶,其中宝盒顶包括方砖宝盒顶和碎砖抹灰形式,讲究的方砖宝盒顶还可以雕做花饰。
里皮既可与外皮作法相同,也可直接在木枋下抹成八字。

4.封户檐墙是什么?

建筑的前后檐,尤其是后檐,檐墙一直砌到屋檐下与屋檐相连。榆椽架到榆檩上但不伸出,外面的墙体砌到与檐平,将椽头完全封住,这种直砌到屋檐下的墙就叫做“封护檐墙”。清代硬山建筑的前后檐墙,特别是后檐墙,较常采用这种“封护檐墙”的做法。

5.为什么提到宁波天一阁?

感觉是因为整体院落构造和藏书阁的构造吧不知道(。

二、随堂笔记

1.黑格尔美学中的物质问题与1950年代中国的美学大讨论

2.隔扇结构:边挺和抹头只是组成隔扇的部分,语言学角度来说不是词汇,是组成词汇的配件,类似比划或者符号?

格心、裙板、绦环板是可以带上木雕装饰的,带上了以后自然附着了意义。都可以作为装饰。不同格心包含不同意义,抹头个数多少体现出建筑或者隔扇等级。所以在语言学角度来说含有笔划,也含有类似词汇的东西,蕴含了诸多的功能、技术、文化语意。

完整大体建筑=整个文本完成,具有象征性。有语言、字母、语汇、文本。完整系统。
山墙、隔扇组合等=句段(?)

为什么!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传统建筑要和符号学语言学做联系啊!为什么啊!

3.象征

例如,三番五次=多次,能指和所指,约定成俗的象征符号。

4.歇山顶

终于到了一个我知道的环节(。

即歇山式屋顶,宋朝称九脊殿、曹殿或厦两头造,清朝改今称,又名九脊顶。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,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。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,日本称为入母屋造。
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,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,在汉代的明器、北朝石窟的壁画上,也都可看到歇山顶。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。

5.建筑语言结合文学语言

后一篇

终于搭完了